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古罗马,作为世界历史上影响力巨大的一个文明时期,其长达两千年的强盛和辉煌堪称世间少有,一些当时的制度和设施,放到今天也不算过时,可见当时罗马人的智慧与超前思想。
而在它留给今天的众多深远影响之中,除了各种璀璨耀眼的文化以外,还有一场几乎颠覆罗马政权的失败起义,也被人们屡屡提及,甚至被不断改编成各类影视小说作品。
这场特别的起义,便是由反叛角斗士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
斯巴达克斯,一个以“奴隶”、“角斗士”这样的身份为背景,却成为当代众多先驱人士的偶像,例如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
他究竟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呢?又为什么会在拥有12万追随者之后却功败垂成战死沙场呢?
其实一切的命运,早在开始时就注定了。
一、从自由人到阶下囚的奴隶
两千年前的罗马再如何先进,被各种书籍影视描绘得再如何光明美好,也改变不了它是一个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国家的事实。
在平民贵族安逸享乐的生活表象之下,是无数奴隶被压榨、被鞭笞、被虐待的一生。
而以奴隶阶级为主的斯巴达克斯起义,正是割破这层表象的一把利刃。
其实在最初,斯巴达克斯也是一个拥有自由人权的平民,名字也不叫斯巴达克斯(由于历史久远,其真实姓名已不可考),和自己的家人生活在黑海旁的色雷斯。
随着罗马军队越发频繁的对外战争,斯巴达克斯所在的色雷斯也卷入了战争的漩涡,他和他的妻子都成为了罗马人的俘虏,并在之后被转卖到不同地方。
斯巴达克斯就这样,从自由人沦为了一个可以被买卖的奴隶,成为了卡普亚城角斗士学校里的一名角斗士。
不要看现代电影中的角斗士一个个威猛英勇,嘴里大喊着为荣誉而战,真实历史上的角斗士并不是什么不惧流血和死亡的勇士,只不过是一群失去人权后供贵族取乐的奴隶罢了。
由于罗马人刻在骨子里的好战基因,使得他们上到贵族下到平民,都对暴力流血活动十分热衷,甚至为此大修斗兽场,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举办大型角斗表演,让角斗士们互相厮杀或者与正规士兵、野兽厮杀。
同样是人,看台上的观众可以欢呼可以大笑,场上的角斗士却只能拼尽全力战斗,为没有明天的生命战斗,杀死同伴或者被人杀死,用自己的痛苦来取悦观众。
就是在这样畸形变态的环境下,斯巴达克斯出色的身手获得了“观众老爷们”的赏识,并获得了斯巴达克斯,这个象征强大勇猛的名字。
但是曾经拥有自由的斯巴达克斯无法忍受这样的非人待遇,不管角斗士学校怎样对他进行洗脑“教育”,斯巴达克斯也深知真正为人的意义,时刻渴望着自由。
公元前73年,在忍耐达到了极限之后,斯巴达克斯选择了众多奴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反抗。
二、一呼百应,起义军不断壮大
斯巴达克斯的反抗不是热血上头的一时冲动,而是有勇有谋的真正起义。
他先是凭借出色的个人魅力和口才,说服了角斗士学校里的其他角斗士一起参加行动,他向他们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众人受到极大鼓舞,纷纷燃起斗志。
随后斯巴达克斯带领角斗士们,拿走厨房里一切能用的刀叉餐具作为武器,一举冲出了关押角斗士的牢笼。
或许是命运的眷顾,众人在路上遇见了押送武器的车队,他们顺势夺走了车上的武器武装起自己,然后一鼓作气逃往了几十里外的维苏威火山,并在斯巴达克斯的领导下在山上修建了一个巩固的临时基地。
没多久,斯巴达克斯起义的事迹就在奴隶们中间传开了,由于他之前在斗兽场的勇猛名声在外,许多对他抱有崇敬之情的奴隶们,纷纷效仿他的做法开始反抗压迫,成功出逃后便前往维苏威火山加入起义。
紧接着,卡普亚周围出逃的不少奴隶和农民也都闻讯前往维苏威火山,加入斯巴达克斯的队伍。
就这样,起义的队伍从最初的70人左右,扩大到了相当可观的1万人左右,并靠着人数优势数次打败了前来围剿的罗马军小部队。
虽然取得了前期的胜利,但斯巴达克斯深知人多了,起义队伍不可能像之前的小部队一样一盘散沙,于是军事天赋异常突出的他选择效仿罗马军队的编制,将自己的起义军队伍进行改编,将主力部队组成步兵,其余分别建立成骑兵、 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
编队之后,他又对手下各军团进行严格训练,力求将这支奴隶起义军打造成真正的军队。
正是有了他颇具远见的改编和训练,这支由奴隶和农民组成的起义军队伍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混乱,不仅解决了补给和武器,还很快控制了坎佩尼亚平原。
公元前72年初,短短一年时间不到的时间里,起义军队已增加到6万人。
眼看队伍壮大,时机成熟,斯巴达克斯果断将部队开向阿普利亚和路卡尼亚,在那里人数达到12万。
起义的巨大规模令人无法忽视,最终消息传到了首都的元老院,众元老震惊不已,不敢相信一个微不足道的奴隶竟敢起兵反抗,还能集结其如此多的人。
公元前72年年中,元老院决定派遣以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里乌斯为首的两支军队前去讨伐斯巴达克斯,力图一举消灭这支胆大包天的叛军。
三、注定的结局:胜利之后的盛极而衰
信心满满的盖里乌斯大军,原以为打败起义军不过是轻而易举,毕竟面对的都是一群毫无战争经验的奴隶。
然而他们却没想到军事嗅觉敏感的斯达巴克斯,早已先一步出击,率领部队沿亚得里海岸穿过整个意大利,在摩徳纳与讨伐军队会战,并且一举击溃了罗马方的军队。
在斯巴达克斯的原计划中,他想要的只是自由和重回故土,角斗士期间的经历让他看清了罗马统治者的嘴脸,这个国家早已让他失望透顶。
现在的他只想北上翻越阿尔卑斯山,带领来自不同地域的奴隶军们回到各自的家乡。
然而分歧就是在这里产生的。斯巴达克斯手下的军队来源复杂,有高卢人、色雷斯人、日耳曼人以及罗马本土人,有人想要重返故土就有人想要建功立业推翻罗马政权。
众人各有想法,谁也说服不了谁,斯巴达克斯再如何厉害,也无法在指挥军队的同时消弭内部斗争。
他原本以为大胜之后部队内部会士气大振,军心也会统一,然而事与愿违,胜利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起义军内部的矛盾。
最终主张推翻罗马政权统治的副将克里克苏,带领2万人毅然出走,结果不出意料的被后方的罗马军队消灭。
得力干将的出走和死亡对斯巴达克斯来说无疑是个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停下脚步,依旧带领大部队试图翻越阿尔卑斯山。
然而幻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常年覆雪、气候寒冷,起义军人数众多,又是一路匆忙行军,面对恶劣的天气和食物的短缺,翻越阿尔卑斯山已然不现实。
前有天堑阻挡,后有追兵汹汹,斯巴达克斯走到了命运的拐点处。
他没有犹豫太久便决定挥师南下,从另一个方向离开罗马,继续为自由而战。
斯巴达克斯的这一举动吓坏了罗马元老院,以为斯巴达克斯要攻打首都罗马城,于是元老们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同时命令罗马三巨头(前)之一的克拉苏统率大军前往镇压。
面对强大的克拉苏大军,起义军在南部的战场陷入了困境。
但祸不单行,紧随其后更强大的鲁库鲁斯和庞培,也加入了克拉苏的围剿阵营,斯巴达克斯及其部队走到了生死关头。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起义军队的内部却再次出现分裂。
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因反对撤离意大利半岛,效仿之前的克里克苏带领1.2万起义军离开了队伍,结果依旧很快被克拉苏追兵所消灭。
这一事件对起义军的士气无疑是一记重创。
前72年秋,起义军在意大利布鲁提翁半岛集结,计划乘坐海盗船前往西西里,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斯巴达克斯自造木筏渡海的计划也未能实现。
追至此地的克拉苏为防止走投无路的起义军背水一战,恢复了古老的“十一抽杀律”,但有叛逃者,其所在部队十人任抽一人处死。
然后克拉苏又在起义军身后挖掘了一道两端通海的大壕沟,切断其撤回意大利的退路。
在这样的绝境下,斯巴达克斯依然顽强的突破了拦阻,代价是军队损失了近三分之二。
此战之后,起义军彻底走向衰落,被迫于前71年春突袭意大利南部港口布林迪西,试图渡海前往希腊。
罗马元老院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调来庞培与卢库鲁斯的军队以增援克拉苏,克苏拉故技重施,挖掘壕沟断掉起义军退路,斯巴达克斯也再一次奇迹般的突破封锁,但这也将是他创造的最后一次奇迹。
此战之后,起义军再次分裂,又一支部队分离出去。
公元前69年,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起义军以少敌多,这本是斯巴达克斯最擅长的打法,但是这一次他已回天乏力。
支离破碎的起义军惨败,包括斯巴达克斯在内的六万名起义者战死,约5000人逃往北意大利,随后被庞培消灭。
最后的6000名俘虏被钉死在从罗马城到加普亚一路的十字架上,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起义最终以惨烈的失败告终,世间再无勇士斯巴达克斯。
纵观这场起义的始末,斯巴达克斯的英勇和反抗精神无疑值得每个人学习,但他的失败也同样无法避免。
在沉重的时代背景下,一场没有先进思想指导的起义,单单靠战斗和流血是无法取得最终胜利的,注定是一场英雄末路的悲剧。
参考资料
赵恺.为自由而战死沙场斯巴达克斯:伟大的反抗者[J].国家人文历史, 2021.
乔万尼奥里,R. )原.斯巴达克斯[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