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难荒岛,鲁滨逊振作起来做了很多大事,他用勤劳智慧创造了幸福生活,但发现野人足迹、人的骸骨,生存安全受到威胁,鲁滨逊又活的很不幸。
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十三章至二十章,感悟鲁滨逊的勤劳、智慧,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特设计这次导读,还有导读单呢!
大事件五:驯养山羊
1.事件概况
在荒岛上的第二年,鲁滨逊继续在岛上考察探险,他捉了一只山羊驯并驯养起来。到了第十一年,鲁滨逊设计了陷阱,捕捉到三只小羊,然后圈地圈养。两三年后,鲁滨逊的羊达到了四十多只,他建起了挤奶房,做出了黄油和奶酪(十三章121、122、124页,十七章161-163页)
2.智慧反思
一开始流落荒岛,鲁滨逊万念俱灰,觉得自己个永远不会释放的囚徒,经常像个孩子一样失声痛哭;两年后,他有了一种欢乐感和幸福感。(124/125页)
造物主对待他所造出的一切生灵是多么仁慈啊,哪怕是他们身处绝境,他还是那么以慈悲为怀!他能把苦难的命运也变得甜美,即使我们被囚禁在监狱中,也能给我们赞美他的理由(163页)
3.阅读感悟
在岛上用自己的双手解决了吃饭、住所问题,还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不断改善生存条件,鲁滨逊开始变得非常坚韧、勤劳、乐观。如果我们身处困境,也不能悲观抱怨,而是要振作起来,通过努力使情况变得好转。
鲁滨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捕到山羊,驯养出更多山羊,还做出奶酪,这些都是他积极创造生活的成果,他感谢上天,其实是为自己的聪明能干而自豪。
大事件六:丰收大麦、自烤面包
1.事件概况
第三年,鲁滨逊熟悉了岛上的季节。他辛勤地用自制的木锹翻地、施肥,然后种上了大麦和稻子。庄稼长高的时候,鲁滨逊围起篱笆努力保护以防止被野兔等爬行动物吃掉,后来又和飞鸟斗争来保护收成。最终,鲁滨逊收获了两蒲式耳稻谷和两蒲式耳半大麦。
鲁滨逊经过反复试验、制出了陶锅、陶罐,还制出木臼、木杵,然后用薄纱围巾制成筛子,烤出了香喷喷的面包,后来还大米做出蛋糕和布丁。(十四章130-137页)
2.智慧反思
凭着辛劳和耐心我还是办成了许多事情。只要是现实的需要,我都要把它们做成。(128页)
3.阅读感悟
鲁滨逊的生存能力和动手能力真是太强了,能在荒岛上种出庄稼、烤出面包,真是不可思议。辛劳、耐心、不放弃的力量真的好恩强大。
生活虽然艰难,只要不怕苦和累、耐心做一件事,总会有收获的;人只要还憧憬美好生活,就会不辞辛劳地工作,劳动和工作能让人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大事件七:造出独木舟
1.事件概况
用5个月时间造出了一条可容纳二十六个人的独木舟,但是无法弄下水。吸取教训后,鲁滨逊在第五年又造了一艘独木舟,还做了帆。然后,他就驾着独木舟环岛考察,但遇到了急流,差点送命,不过这次航行让他了解了荒岛附近海域的风向和海流。(十四章 140、141、十六章 151-158页)
2.智慧反思
做事前预先不考虑代价和成本、不判断自己有无力量完成,就贸然行事,实在是愚蠢至极。(141页)
我们陷入更恶分的境地之前,我们永远不会看出我们珍情所 原来处境的好来;同样,只有在我们失去一样东西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它对我们的价值。(154页)
3.阅读感悟
人在克服了一次困难,取得了一些成绩后,往往会追求更遥远、刺激的事物,想去做暂时还不能成功的事。
鲁滨逊在乘独木舟出海遇到危险时,才明白了拥有的东西要失去时,才知道他的价值,这一体会他经历了很多次。我们也像鲁滨逊一样,只有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为了出海考察的目标,鲁滨逊善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他身上有一股不认输、不放弃的品质。人只要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克服困难,设法达到目标。
大事件八:发现人脚印、骸骨,加强防御
1.事件概况
第十六年,鲁滨逊在岛上发现了一只野人脚印,魂不守舍,就又修了一道防御墙,还把羊群分开圈养,以防不测。后第十八年,他在岛上又发现了人骨头、生火痕迹,认为是野人干的,就经常幻想着消灭野人。第二十年,鲁滨逊在烧木炭时,发现了一个洞穴,就把枪、火药等物资搬来(十八章171-178页,十九章181-187页)
2.智慧反思
人的一生充满多少奇怪的变数啊!当不同的情况出现时,人们的情感又会受到多少隐秘动因的驱动而随之改变啊!今天我们所爱的,会是我们明天所恨的;今天我们所希冀的,会是我们明天避之而不及的,噢,甚至可能是令我们想起来都会战栗的。(173、174页)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如果人们总是和处境更糟的人相比,在人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言了,人们就会懂得感恩;反之,如果总是与比自己生活得更好的人相比,牢骚和抱怨就必定会滋长。(183页)
3.阅读感悟
鲁滨逊以前渴望见到人,可是发现人的脚印却恐惧害怕起来,担心外来者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
处在恐惧中的人都会失去理智,活着变成了一种煎熬。
人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不知满足,一味地拿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比较,就会增加烦恼。当人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胁时,就无心做别的事,只关心安全。
以下是第三份阅读单,请收藏!
期待您关注下期分享: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2(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