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续)
王与胤(1589-1644),王贵仍孙,王贵晜孙,王伍来孙,王麟玄孙,王重光曾孙,王之垣孙,王象晋次子,王象贲嗣子,字百斯,匠籍,登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进士第,官至湖广监察御史。
王与敕,王象晋季子,王与胤四弟,字钦文,号匡庐,性孝谨,尤警慧。顺治初为贡生,时中原初定,部议越资超用,王与敕以父老兄殉节而不谒选,以孝闻,年七十七而卒。子四:王士禄、王士禧、王士祜、王士祯。
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王氏家族,入清后,并没有停下科举步伐,仍然是人才辈出,代有英杰,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仍然是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王与襄,王象随子,王士祯从叔,字龙师,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进士,初授广宁府推官,改授长乐县知县,以卓异行取京师,尚可喜举兵叛乱,因不受伪职而被害。
王与玫,王象丰子,字文玉,“以诗世其家,尤工行草,尺牍有苏黄风,诗宗晚唐,书入李邕之室,好畜古法书、名画、敦彝、盉鬲之属,著有《笼鹅馆集》4卷。
王士骥,王贵仍孙(七世孙),王之猷曾孙,王与玫子,字陇西,又字杜称,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乡试解元,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进士,授内阁中书,以母老归家,母终未赴补,卒年仅48岁。著有《听雪堂诗集》、《听雪堂词集》若干卷。
王士騠,王象恒孙,王与夔嗣子,字苑西,著名书法家,八岁解琴理,善属文,工真草书,为齐鲁书法大师,晚年皈依于佛,卒,年七十有四。
王士禄(1626-1673),王与敕长子,字子底,号西樵,“少工文章,清介有守。弟士祜、士祯从之学诗。士祯遂为诗家大宗。”顺治九年(1652)壬辰科会试贡士,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进士,初授莱州府教授,迁国子监助教,擢吏部考功司主事,转稽勋司员外郎。康熙二年癸卯科(1663)乡试,任河南主考官,因磨堪罣吏议下狱夺官,久之得雪,罢官为民。康熙七年(1668),官复原职。其母丧,以哀毁卒,年四十有八。“其文去雕饰,诗尤闲澹幽肆。” 著有《西樵》、《十笏山房》诸集传世。王士禄、王士禧、王士祜、王士祯四兄弟均为诗人,尤以王士祯为最。
王士禧,王与敕次子,字礼吉,一字仲受,性豁达而孝友,兄及二弟成进士,宦游在外,独家居奉养父母为重,终身不入仕途,工诗文,尤精于医, “老嗜岐黄术,于痘疹尤精,多所全活。” 著有《抱山堂诗集》行世。
王士祜(1632-1681),王与敕第三子,字叔子,一字子侧,号东亭,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贡于太学,“时兄士禄因殿试,弟士祯因会试同在都,都人目曰三王。” 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进士,天性孝友,淡于名利,未仕而卒,著有《古钵集》行世。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世禛,王之垣曾孙,王象晋孙,王与敕季子,后因避雍正皇帝讳,改名士正、士祯,字贻上,又字子真,号阮亭,又号香祖、萧亭,别号蚕尾、渔洋,别号渔洋山人,另署诗亭逸老、羼提居士、文游台主人,后世以其别号称其为“王渔洋”。
王士祯自幼聪慧异常,能诗,年十八举于乡。中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会试贡士,十五年(1658)戊戌科成进士,授江南扬州府推官,“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扬州盐贾逋课数万,逮系久不能偿,士祯募款代输之,事乃解。” 王士祯礼贤下士。“通州布衣邵潜夫,明万历间已以诗歌名江表。康熙初,年八十余矣,家贫,苦徭役,值渔洋司李扬州,按部抵境,首谒邵。邵所居委巷,乃屏舆从徒,步而入。邵曰:‘适有酒一斗,能饮乎?’渔洋欣然为引满,流连移晷始别。有司闻之,立除其役。康祺谓,此虽小节,亦晚近贵人所难。”
康熙三年(1664),总督郎廷佐、巡抚张尚贤、河督朱之锡交章论荐,内擢礼部主事,王士祯累迁至户部郎中。康熙十一年(1672),典四川试,母忧归,服阕,起故官。康熙帝“留意文学,尝从容问大学士李霨:‘今世博学善诗文者孰最?’霨以士祯对。复问冯溥、陈廷敬、张英,皆如霨言。召士祯入对懋勤殿,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直南书房。汉臣自部曹改词臣,自士祯始。上征其诗,录上三百篇,曰御览集。”
王士祯“以诗鸣海内,而风骨亦自不可及。内大臣明珠之称寿也,昆山徐司寇以金笺立幅请于先生,欲得一诗侑觞。时先生未大显贵,怫然曰:‘曲笔以媚权贵,君子不为也。’遂力辞之。” 历官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兵部与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官终刑部尚书。当其官左都御史时,清圣祖蒙御笔赐一堂联云:“烟霞尽入新诗卷,郭邑闲开古画图。”又尝被赐御书“带经堂”、“信古斋”二匾,王士祯将匾额分悬东西二第中堂,“志圣恩,示子孙,不敢喧也。”
王士祯作为清初诗坛大家,王士祯与沈德潜齐名,号称北王、南沈,堪称一代诗宗,“明季文敝,诸言诗者,习袁宗道兄弟,则失之俚俗;宗锺惺、谭友夏,则失之纤仄;学陈子龙、李雯,轨辙正矣,则又失之肤廓。士祯姿禀既高,学问极博,与兄士禄、士祜并致力于诗,独以神韵为宗。取司空图所谓‘味在酸咸外’、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示指趣,自号渔洋山人。主持风雅数十年。同时赵执信始与立异,言诗中当有人在。既没,或诋其才弱,然终不失为正宗也。”
清人罗惇曧曾注王渔阳《秋柳诗》,兹附录于此,以飨读者:
渔洋《秋柳诗》,读者每诧其用典不伦,有谓其吊明亡而作。曲阜郑鸿曾为《秋柳诗》注,自言生于新城,从渔洋后人号超峰者游,告以《秋柳诗》吊明亡作也。超峰亲承家学,所传有自,因述所闻,而为斯注。清远朱聘三汝珍尝手录一册,出以相示。其词烦冗,乃删削采录,与世之读《秋柳诗》者共览焉。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渔洋咏秋柳,在济南明湖北渚亭,此云“白下”,盖伤南都也。建文时,有道士歌云:“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入帝畿。”言燕王靖难也。伤福王而追感燕王,有兴亡之慨。《黄骢曲》,唐太宗平窦建德时所制,以唐宗方明祖,而慨叹于子孙之昏庸,以至亡国也。“乌夜村”,在海盐南三里,晋穆帝何后所居。明既无贤君,且无贤后矣。“玉关哀怨”,指宁武失守,周遇吉阵亡,城中无一降者。李自成语其众曰:“此去尚有大同、宣化、居庸等关隘,皆有重兵,若皆如此处,可奈何?不如退去,图再举。”而大同总兵姜瑰、宣府总兵王承允降表相继,至自成遂长驱大进。“临风三弄”,哀守关之无人也。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随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章端指宏光君臣也。自建位南都,嬉娱顾影,已不胜衰象矣。马、阮诸人岂胜栋梁,所谓持荷作镜也。宏光诏选民间美女入内廷,校尉入民家大恣搜索,远近惊惶。朝议婚而暮嫁,或自溺焉,民间少女一空。“江干黄竹”滋可怜矣。宏光自河南府失守,奔怀庆,转徙淮上,马士英、徐宏基等迎立南都,未及一年而丧灭。板渚之水依然,而沧桑已变矣。古诗云:“琅琊复琅琊,大道王。”晋元帝以琅琊王陟位,与宏光同都建业,而兴亡殊辙,今岂复闻大道之歌耶?洛阳为福恭王分封地,李自成陷洛阳,获福恭王常洵,脔割之。勺其血,杂鹿肉以食,曰“福禄酒”。宏光不思讨贼复仇,而日事荒淫,无人心,宜其失国也。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明末诸臣,柔媚□茸,国危无足恃者,大好家居,纤儿撞坏,残山剩水只益喟然耳。宫阙园亭,一时灰烬,花木宁有幸耶。南都君臣,国亡共尽,遗老亦不可复寻矣。南都失守,而唐王改元隆武于福州,鲁王监国于绍兴,永明王改元永历于肇庆,皆不久沦灭,故言“南雁皆愁侣”也。“西乌莫浪飞”言郑成功、李定国辈,奋其螳臂,皆不能久持也。结语指侯朝宗。侯生从史公可法军中,有所建议,惜其不用也。
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芜欲化烟。
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
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此指童妃、太子两案也。妃本周府宫人,福王再继妃。洛阳破,妃与邹太妃逃至尉氏县,将依族人童尚宣不得,遂展转逆旅间。未几,福王亦至,就旅邸中相依。久之,生一子。及王南下,妃与太妃散失不相顾,已而南中遣官赉诏恭迎太妃,不及童氏。妃沿泣于途,自为状投河南巡抚赵其杰所。其杰与巡按御史陈潜夫议,奏报童妃故在,王置勿召。乙酉三月,妃以其杰议送至都,王怒,命付锦衣卫监候。寻命冯可宗鞫之。妃就阶下细书入宫奉御年月,及相离情事,甚晰。可宗奏闻,王抵之地,呼为妖妇,可宗遂辞勿与审。已改命屈尚忠竟其狱,以严刑拷掠,妃乃婉转呼号,阅两月死焉。前四句皆哀童妃也。当时太子至金陵,百姓人人色喜,皆言上无子,必以为子,不意竟命群臣会审,指为故驸马王之侄孙王之明冒充者,遂系狱。城破死狱中。盖满朝谗佞,无人诵言其真者,念丙吉护汉宣帝之故事,而惜太子之不幸也。昔时秦淮佳丽地,今成蔓草,惟有孝陵松栝相映夕阳而已。
王士祯学识淹达,一生著作鸿丰,主要作品有:《带经堂全集》 92卷、《皇华纪闻》4卷、《池北偶谈》26卷、《香祖笔记》12卷、《居易录》34卷、《分甘余话》4卷、《粤行三志》、《北征日记》、《渔洋诗话》 3卷、《古夫于亭杂录》 6卷、《带经堂诗话》30卷、《与梅堂遗集》12卷、《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10卷、《渔洋山人诗集》22卷、《续集》16卷、《渔洋山人精华录》10卷、《御定渊鉴类函》450卷、《盘山志》10卷、《渔洋山人诗问》2卷、《渔洋山人文略》14卷、《渔洋山人集》7种、《渔洋山人集外诗》2卷、《带经堂诗话》30卷、《居易录谈》3卷等。
王士祯致政后家居,清介自守,不受馈赠,“康熙四十六年,济南属邑大旱,巡抚檄济东道佥事宋君澄溪(广业)临县赈饥,使各邑绅士造佃户册,按其名领仓米。众皆具册,余独不具册,不领米。宋使邑令赍手札敦劝,且云:‘朝廷之恩,不可虚也。’余答曰:‘某不敏,旧尝备位大臣,顷四十三年,二东饥,奉旨,官员各自养佃户。今虽居田里,敢忘前旨。’再三力辞,不领一粒。宋归,述于中丞,皆以为得大臣之体,称其廉正。然余以义利之辨,不得不然。其实瓶无储粟,乡人皆知之。” 卒,谥文简。子:王启冻、王启浑、王启汸、王启汧,女:王宫、王婉、王端。孙王兆酇、王兆郑、王兆鄂、王兆鄄、王兆鄗,曾孙王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