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半夜三点,别人都睡得跟猪一样,你却瞪着天花板,脑子里像开了个循环播放的烂片剧场。
上周跟老板汇报时说错的那句话,昨天跟朋友吵架时没怼回去的那句狠话,甚至五年前一次当众出糗的糗事……都轮番上阵,高清重播,还自带“我当时要是……就好了”的弹幕。
这哪是休息,这简直是大脑在“自虐”,对吧?
我们总以为,把过去翻来覆去地想,想明白了,下次就能做得更好。这叫“复盘”,多高级的词儿。
可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所谓的“复盘”,根本不是在进步,而是在给自己“挖坑”,一个叫“内耗”的深坑。
一、别傻了,那不叫复盘,那叫“精神反刍”。
有个词儿特别形象,叫“思维反刍”。就像牛把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回嘴里嚼一样,我们把那些已经消化不了的“破事”,一遍遍地从记忆里掏出来,用情绪的唾液反复咀嚼。
你以为你在吸取营养,其实你只是在品尝第二次、第三次的苦涩。
想想看,事情已经发生了,结果已经定了。你坐在那儿,像个导演一样喊“卡!重来!”,时光会倒流吗?老板会因为你在脑子里把他说服了一百遍,就给你升职加薪吗?不会。
你做的,只是在用已经无法改变的过去,惩罚正在活着的现在。每多想一次,就是往自己身上多加一块名为“后悔”和“自我怀疑”的石头,直到被压得喘不过气。
二、那个让你纠结的“万一”,99%都不会发生。
我有个朋友,以前就是个“焦虑大师”。公司下周要团建,她这周就开始失眠:万一坐大巴晕车怎么办?万一分组跟不熟的人在一起尴尬怎么办?万一玩拓展项目出丑怎么办?
结果呢?大巴稳稳当当,她睡了一路;分组抽到了熟人,聊得热火朝天;拓展项目她因为害怕,全程在旁边当啦啦队,反而成了大家的开心果。
那些让她熬了好几个夜晚的“万一”,一个都没发生。
这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写照吗?我们总在为“过去”后悔,为“未来”焦虑,偏偏忘了“现在”这个唯一能被我们握在手里的东西。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经历。
你把一次小小的失误,看成是人生的滑铁卢,那它就是;你把它看成是个无伤大雅的小插曲,那它就什么都不是。
三、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给大脑“断舍离”
你看看身边那些过得轻松、自在的人,他们难道就没犯过错、没干过蠢事吗?当然不是。
他们只是比我们更早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对那些已经烂掉的、无法改变的事情,最高级的处理方式,就是“断舍离”——断掉反复思考的念想,舍弃无用的情绪垃圾,离开那个原地打转的怪圈。
撒贝宁够牛了吧?北大保送,天之骄子。可他当年在求职一档法制节目时,也觉得自己笨得要命,感觉比考北大还难。
如果他当时就陷在“我怎么这么不行”的自我攻击里,一遍遍复盘面试时的“蠢问题”,那今天我们可能就看不到那个在舞台上谈笑风生的“芳心纵火犯”了。
他怎么做的?他没空跟自己较劲,他把精力都放在了下一个挑战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管它是成功还是失败,那都是“上一集”的剧情了。人生这部连续剧,精彩的是下一集,而不是反复重播的“回顾篇”。
四、把“回放键”换成“快进键”,日子才能越过越带劲。
所以,下次当你发现自己的大脑又开始不自觉地按下“回放键”时,请立刻、马上,像个严厉的导演一样冲自己喊一声:“Cut!过!”
那个让你尴尬的瞬间,那个让你后悔的决定,那个让你耿耿于怀的人……它们都只是你人生旅途中的路牌,告诉你“此路不通”或者“前方减速”,而不是让你把车停在那里,对着路牌研究一辈子。
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犯错,而是犯了错,拍拍屁股上的土,骂一句“真倒霉”,然后继续大步流星地往前走。
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心里装着多少过去的大事小情,而是心里无事,眼里有光,脚下有路。
从今天起,别再跟那些“破事”较劲了。把复盘的精力,用来计划下一顿吃什么;把后悔的时间,用来追一部新剧;把自我内耗的能量,用来拥抱眼前真实的生活。
毕竟,你的大脑CPU那么贵,可不能老是用它来运行那些早已过时的、只会卡顿的垃圾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