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1832年—1911年)是晚清著名的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一起被称为“海派四杰”。他字作英,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蒲华早年参加科举考试,仅得秀才,但他放弃了仕途,全身心投入到书画艺术之中。他携着笔墨和砚台,四处游历,最终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
蒲华擅长绘制花卉和山水,尤其在画竹方面被誉为“蒲竹”。他的书法淳厚多姿,每个字都透露出独特的韵味。他的画作燥润兼施,既有苍劲的一面,又兼具妩媚的风采,展现出清新而健美的艺术风格。
蒲华以他独特的笔墨和技艺,成为晚清时期书画界的泰斗。
(三)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阴。南国红蕉将比貌,西陵松柏结同心。裁霞缀绮光相乱,剪雨萦烟态转深。紫雪半庭长不扫,闲抛簪组对清吟。秀水蒲华。
蒲华,自古以来在绘画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中最令人瞩目的要数他画的竹子。蒲华画竹,虽与东坡、石涛有所相似,但又独具风格。
正如蒲华自己所言,他喜爱使用朱砂绘竹,这一技法的起源可追溯到东坡时代。而在笔法上,他借鉴了石涛的水墨运用,尤其擅长画雨中的竹子。
与此同时,蒲华自身在画竹方面也有过创新。他的作品中,常见的是瘦长的湖石立于画面下方,上方则大片朱竹居于其中。他的竹子造型与画叶的手法与石涛有相似之处,但更突出了书法性,注重的是笔触的"写"而非造型的"画"。
蒲华在构图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善于将苔绿色的湖石置于画面下方,与大片的朱竹相对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对称调和的美感。同时,蒲华用花青、藤黄和淡墨调和苔绿色,画出了石头的质感,浓墨点染苔绿。色墨相宜,和谐而不俗。
除了色彩运用外,蒲华的作品中还有另一个独到之处:题识的位置变化。他打破了传统的单调感,将题识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使字体呈现出天真慈态,与整体效果相得益彰。这种雅逸而富有生机的风格与画中的竹石相呼应,使画面更加生动。